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子项目:《重要有色金属与贵金属及稀土稀有矿床合理勘查程度研究》

发布日期:2018-02-09 作者: 来源:

 课题围绕为规范制修订提供依据的根本目的,通过探采对比,对铜、铅、锌、铝、镍、钼、钨、锡、锑、金、银、稀土、锂、铍、铌、钽等重要有色贵稀金属矿床勘查合理的控制程度,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合理勘查程度,小型矿床合理勘查程度,开采技术条件合理勘查程度,各勘查阶段的合理勘查勘查程度等5部分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创新之处如下:
    (1)创新性提出运用地质因素类型系数连续赋值的方法来确定矿床勘查类型这一观点,并明确了地质因素类型系数连续赋值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运用地质因素类型系数连续赋值的方法确定矿床勘查类型,能够增加了地质专家的人为判断和分析成分,对于合理解决单一地质因素带来的短板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更具操作弹性。
    (2)针对金锑钨锡等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主要地质因素没有进行类型系数量化的问题,借鉴了铜铅锌矿床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取值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金锑钨锡等矿种采用类比铜铅锌矿床地质因素类型系数赋值的方法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基本可行。
    (3)对确定矿床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类型系数赋值体系进行了优化与改进,维持规范原有的基准权重,对各因素赋值进行了标准化,并给出了具体的打分标准和勘查类型划分的评分标准。优化后的赋值方法更易与国内外主流评价方法接轨,同时也体现了地质因素评价参数的变化连续性,更贴合矿床实际。
    (4)基于探采对比,提出现行规范建议的各矿种各类型的控制工程间距绝大部分是合理可行的,但部分大型、勘查类型为第Ⅰ或第Ⅱ类型、矿体形态简单的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在现行规范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适当放稀。铜矿床规范建议的勘查工程间距有所偏稀,铜矿床第Ⅱ、第Ⅲ勘查类型合理的勘查工程间距分别为80~100×60~100m、40~60×40~60m。补充了堆积型铝土矿第Ⅰ勘查类型的参考工程间距200×100 m。
    (5)通过系统论证,提出矿体在地表的控制间距没有必要再专门强调“适当加密”的论点。对规范中缺失的南方“离子型”稀土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原地浸矿”工艺对于开采技术条件的合理勘查工作要求进行了专门补充,阐述了环境地质勘查工作重点与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的方法和设想。
    《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子项目:《重要金属矿产综合勘查评价研究》(CB2015-6-3)
课题研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金属矿产综合勘查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了21个矿种的综合勘查评价研究,系统汇总了我国主要典型矿床的同体共生、异体共生、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勘查评价和综合利用情况,研究提出了各勘查阶段综合勘查评价的目的、任务、方法手段、控制和研究程度要求及相应的建议,研究成果为相关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新增或调整了18个矿种的102项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提出了完善同体共生、伴生矿产勘查的综合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原则和计算公式的建议。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一篇       

无标题文档
技术支持: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主办: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号
联系电话:0731——85532673 传真:0731——85360460
Copyright199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4450号-1